9月11日上午,实验室第36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特别活动——优秀学术成果交流会在植物所举办。本次沙龙特别邀请了近期分别在Nature、PNAS、Ecology Letters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陈晨副研究员、秦书琪副研究员和孙佳美副研究员,就最新成果作学术报告并分享投稿经验。
聚焦经典议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陈晨作了题为《探究植物多样性调控群落生产力的驱动因素》的报告。BEF是否具有普遍性?其内在机制是什么?陈晨通过全球Meta分析发现,生物多样性对群落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互补效应和优势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65.6%和34.4%。互补效应受物种丰富度、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固氮植物混种以及单种时生物量差异的积极影响;选择效应则主要受单种生物量差异驱动。同时,互补效应和优势效应随时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陈晨还分享了与审稿人沟通的心得,鼓励大家面对难题不要轻言放弃。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
陈晨副研究员作报告
围绕剧烈的冻土融化现象“热融塌陷”——被称为“冻土碳炸弹”,秦书琪作了题为《冻土热融塌陷提高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报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形成与损失的平衡。依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热融塌陷观测平台,研究发现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沿典型热融塌陷序列显著升高,主要归因于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及土壤磷有效性提升。进一步的区域尺度配对比较表明,热融塌陷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增强了土壤碳稳定性。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PNAS。
秦书琪副研究员作报告
针对植物较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基因组大小”,孙佳美作了题为《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原物种和群落响应水氮变化的机制》的报告。研究表明,基因组大小与植物的形态、生理性状及氮素需求密切相关,进而形成不同的水分和养分利用策略。但这一特征将如何影响草原物种对降水变化和氮沉降的响应,以及群落水平的动态规律?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降水梯度和氮添加实验,研究发现不同基因组大小的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显著。小基因组植物具备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更能适应干旱环境;而大基因组植物消耗资源更多,对氮素供应反应更敏感,在水分和氮素资源丰富的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生长优势。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Ecology Letters。
孙佳美副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后,与会人员围绕生态位量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基因组大小对植物分布预测等科学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时,报告人也分享了论文选题与审稿回复等背后的故事,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与写作灵感。
相关论文链接:
1. Meta-analysis reveals global variations in plant diversity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07-8
2. Increased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upon abrupt permafrost thaw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9206122
3. Plant genome size mediates species and community responses to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nitrogen enrichment in grassland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le.7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