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实验室第35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在植物所举办,邓滢副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极端气候事件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精彩报告。
邓滢主要从事生态系统干扰与功能研究。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Ecological Appl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高被引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相较于海洋碳汇,陆地碳汇呈现出更显著的波动性,且与极端气候事件紧密相关。为探究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邓滢首先介绍了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孕灾环境脆弱性三要素构建的风险评估框架,并基于此,建立了典型森林干扰事件的提取与识别方法;同时,针对植被生物量对干旱响应的不对称性特点,优化了干旱事件提取算法。研究发现,采用不恰当的时间尺度可能导致干旱对植被生产力影响低估高达40%。随后,综合遥感观测、通量监测、大气反演和动态植被模型等多源数据,阐明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绿度(结构)与碳通量(功能)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相比于植被结构指标,生态系统功能指标对极端干旱的敏感性更强,且响应模式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季节间延续效应主要表现为正向的生态记忆,前一季节的生长优势将延续到下一季节帮助其抵抗干旱。研究强调了以生长季为尺度的分析方法可能突出夏季的高值信号,掩盖春秋季节的生态响应机制。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极端事件提取是否会高估事件影响、复合极端事件的识别等科学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本次学术沙龙从极端事件的提取、识别到影响评估的全流程视角,拓展了与会人员对极端气候事件与碳循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