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植物所| 中文版| English| 全文检索

学术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学术报告

第34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7-11

7月10日上午,实验室第34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在植物所举办,白刃助理研究员分享了题为“长期割草处理下的天然草地植物微生物组”的精彩报告。

白刃主要从事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重点关注与草地植物相关的微生物及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和群落构建机制。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

报告开篇介绍了植物微生物组在塑造植物群落多样性、促进生产力及调控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为解析人类干扰下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基于内蒙古多伦站长期刈割试验平台,以优势多年生植物为对象,研究了叶片和根系细菌群落对连续17年刈割的响应特征,并分析了长期刈割、叶片-根系细菌群落、叶-根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叶和根性状均呈现显著的种间变异,但只有叶性状在长期刈割后发生了种内变异。长期刈割造成的叶和根细菌群落组成变化主要由放线菌门的比例升高导致;其中,叶片细菌群落相对于根系细菌群落而言对长期刈割更加敏感,但受到宿主物种的影响较小;而根系细菌群落结构主要由宿主植物的物种决定,对长期刈割的响应较弱。

本工作进一步探究了与叶片和根系相关真菌的β多样性及群落构建过程。结果显示,尽管长期刈割显著抑制了植物的生长,但未改变物种周转和扩散限制在植物真菌组β多样性形成及群落构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植物之间的功能性状变异主要通过扩散限制途径来塑造植物真菌组的群落结构。

报告后,与会人员围绕实验设计、叶片微生物功能、获取微生物的生态学途径、刈割器官和根保守性的解释等科学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与会人员对天然草地复杂植物群落中植物-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