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实验室第30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在植物所举办,付增娟高级工程师分享了题为“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土壤有机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
付增娟长期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分析测试工作,对核磁共振波谱仪等设备具有丰富的使用管理经验。先后主持/参与中国科学院仪器功能开发与技术创新项目1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合作发表文章4篇。

报告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NMR)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应用领域。NMR技术主要通过研究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特性,以获取分子层面的结构信息,从而有效识别化合物的种类与结构特征。通过两个生动案例,报告从样品制备、技术原理和结果解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NMR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在土壤有机碳分析中,固体13C NMR技术依据碳原子的化学位移特征,可识别有机物中的官能团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烷基碳、烷氧碳、芳香碳以及羧基/羰基碳等组分。通过对这些碳组分含量的定量分析,可以有效区分土壤有机质来源于高等植物、藻类、细菌或真菌等生物体。在土壤有机磷分析中,液体31P NMR技术可直接从土壤样品中提取无机磷和有机磷,并通过谱峰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精确识别并测定土壤中各形态磷的组成特征与相对含量。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NMR技术的磁场强度、谱峰识别与解析方法、样品在固体与液体核磁应用中的区别及适用场景、碳谱数据与碳组分含量的分析解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次学术沙龙有效提升了与会人员对核磁共振技术在生态学领域应用的理解,将助推相关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