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植物所| 中文版| English| 全文检索

学术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学术报告

第29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4-03

4月3日上午,实验室第29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在植物所举办,刘伟副研究员分享了题为“长期围封是否有利于草原恢复?——基于40年的围封序列”的报告。 

刘伟主要从事草地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研究。已发表论文33篇,其中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11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团体标准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任务、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等。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先导专项子课题骨干,研发并推动了退化草原土壤养分调控修复技术在内蒙古的示范应用。


报告开篇指出,全球近半数草地、中国约70%的草地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而围栏封育是实现草地恢复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北方温带典型草原长达40年的围封数据序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围封年限下草地生产力、非CO₂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围封时间延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以及地下生物量(BGB)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响应模式。此外,甲烷(CH₄)吸收量随围封年限增加呈渐进饱和趋势,在围封20年后达到峰值。其中,植物生物量可通过改善土壤体积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充气孔隙度及增强pomA基因丰度等途径促进CH₄吸收,同时通过吸收NH₄⁺-N,降低其对CH₄吸收的抑制效应。对于氧化亚氮(N₂O),排放量在围封7到15年期间显著下降,而此后随围封年限增加又逐渐升高,这一变化可能与ANPP、nirS基因丰度的增加,以及BNPP与NO₃⁻-N之间的耦合作用密切相关。从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化来看,植物多样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则逐渐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在围封约20年后达到稳定状态。 

这一研究全面揭示了草地生产力、温室气体交换及生态多样性随围封年限的变化规律,对我国草地围栏封育政策的优化实施,以及内蒙古地区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围封后土壤大量元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内在机制、重新放牧后的草地再退化时间预估、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之间的权衡、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个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本次学术沙龙有效提升了与会人员对草地退化及恢复过程的系统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