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上午,实验室第27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在植物所举办,秦书琪博士分享了题为“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的驱动因素”的报告。
秦书琪主要从事高寒草地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以第一(含共同)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论文4篇。担任Journal of Plant Ecology和《植物生态学报》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球变化青年人才基金“全球变化未来学者奖”等奖励。
报告首先介绍了土壤碳库及土壤有机质温度敏感性(Q10)的重要性,强调了Q10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围绕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秦书琪基于大尺度野外调查和垂直剖面样品采集,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碳分解模型等手段,揭示了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空间变异和垂直变异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碳稳定机制是造成温度敏感性变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地,将土壤碳区分为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解析了不同土壤碳组分温度敏感性的关键影响因素。POM的Q10显著高于MAOM,二者均主要受微生物属性影响,且微生物属性与Q10的关联在不同碳组分中存在差异。相关成果提高了学术界对高寒草地土壤碳循环的认识,同时为模型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气候反馈关系提供了实验证据。
报告后,与会人员围绕实验细节、碳库分解、真菌和钙结合碳对Q10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展开进一步交流。
本次沙龙以温度敏感性这一视角,分别从水平、垂直和组分三个维度解析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的响应,促进了实验室师生对碳循环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