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实验室第21期“青山研社”学术沙龙在植物所举办,吕利新副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了题为“高海拔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的报告。
吕利新主要从事树轮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森林树木生长和更新的响应与适应特征。在Journal of Ecology、Biogeoscience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等期刊发表论文36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0篇,合作出版青藏高原生态学相关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任《应用生态学报》编委和《植物生态学报》青年编委。
报告以青藏高原作为“第三极”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为切入点,从边界生态系统、海拔梯度响应变化及森林结构与树木生长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海拔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首先,吕利新通过对青藏高原三个林线案例的研究,突破传统“温度限制林线”的单一认知,揭示了湿度因子、风速以及树木之间的“互助效应”等多种因素对林线的调控作用。利用树轮同位素分析,验证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树木生长的“施肥效应”,并揭示了不同海拔树木在气候变化下采用的差异化气孔调节策略。此外,通过将树木年轮数据与群落调查相结合,研究发现树木个体生长稳定性与林下植被结构复杂性密切相关。在林下植被结构复杂性较高的森林中,整体森林稳定性是以牺牲个体树木生长稳定性和同步性为代价实现的。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理解,也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科学的森林管理与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气象数据来源、不同森林类型的气候变化敏感性、气候-植被-地形的耦合关系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沙龙从高海拔森林这一视角,促进了实验室师生对森林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