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植物所| 中文版| English| 全文检索

实验室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实验室动态

揭开中国植物的隐性灭绝风险

发布时间: 2025-09-05

物灭绝危机不仅威胁珍稀动物,更危及构成健康生态系统基础的植物多样性。当公众关注聚焦于“明星”濒危物种时,一些鲜为人知的,维系清洁空气、肥沃土壤和粮食安全的植物正悄然滑向灭绝边缘。过去40年间,当人类活动重塑中国地表景观时,卫星图像表明,在表观绿化率提升的同时,独特的原生植物群落却持续退化消失。然而,现行保护体系依赖的IUCN红色名录,仍局限于静态、物种中心的评估框架,既未涵盖大多数植物物种,也无法动态识别近期栖息地丧失所驱动的物种灭绝风险。因此,当前亟需准确刻画并预警栖息地丧失驱动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破解表象与实质背离的保护困境。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谢宗强研究团队整合卫星遥感土地覆盖数据和物种组成模型,首次量化了全国尺度上栖息地丧失与植物灭绝风险的时空关系,揭示了中国植物多样性正面临一场由栖息地丧失驱动的隐性灭绝危机。

研究发现,近40年来中国植物整体灭绝风险上升3.91%,栖息地面积下降2.81%。研究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保护悖论:中国70%的保护区位于地广人稀、灭绝风险较低的西部(胡焕庸线以西);而全国超过90%的植物物种分布于东部,灭绝风险高,保护却严重不足——保护区面积小、碎片化明显,核心区已损失近20%。研究结果显示,在看似葱郁但生态结构单一的华北华东地区,一场植物灭绝风险正在看似最不紧迫的区域悄然攀升,局部灭绝风险超7%

该研究建立的灭绝风险动态评估方法,突破传统静态评估局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预警提供了技术范式。研究揭示的中国植物隐性灭绝风险及其东西保护错位格局,凸显了保护的结构性矛盾。在“绿色”表象下,现有保护行动未能及时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该研究不仅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和精准施策依据,更为遏止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流失、实现昆蒙框架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该研究成果93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One Earth。植物所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兰天元为论文第一作者,申国珍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植物所谢宗强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Stuart Pimm教授和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Jonathan M. Chase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5.101429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liuf9C%7EIu7nmy


中国植物灭绝风险及其东西保护错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