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植物所| 中文版| English| 全文检索

实验室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实验室动态

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甲烷通量时空格局

发布时间: 2025-08-15

多年冻土区土壤中存储着大量有机碳,其3m土壤碳储量为1014 Pg C (1 Pg = 10亿吨),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3。气候变暖引起的多年冻土融化会导致大量土壤有机碳以CO2CH4的形式释放至大气,进而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最终形成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效应。作为一种增温潜势远高于CO2的温室气体,CH4在调节多年冻土碳-气候反馈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相较于CO2通量,目前学术界对于多年冻土区CH4通量时空格局的认识仍较为匮乏。

杨元合研究组和浙江大学常锦峰课题组合作,基于陆面过程模型(CLM5.0)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CH4通量的时空格局。研究人员发现,1989-2018年间该区域整体表现为弱CH₄汇。在低排放和中等排放情景下,未来持续的气候变暖和土壤湿度增加将导致CH4排放持续增加,使该区域逐渐变为CH4源。在较高排放情景下,该区域在本世纪中期转变为净CH4排放源。然而,大气CH4浓度上升对冻土区CH4吸收的促进作用使该区域到本世纪末重新转变为净CH4汇。上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大气CH4浓度变化共同驱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CH4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相关结果为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气候反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该成果于8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植物所博士研究生黄璐瑶为论文第一作者,植物所杨元合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常锦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699-6?utm_source=rct_congratemail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oa_20250812&utm_content=10.1038/s41467-025-62699-6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甲烷通量的历史和未来变化特征